细数中国足坛三大假球案 踢一场假球一辈子就完了!

  我的书柜里有两本书,一本书名是《假球》,另一本是《黑哨》。有不少圈内圈外的人都认为,中国职业联赛,很大程度上因为“假球”、“黑哨”这些负面的现象而走向衰落,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踢假球的事情很早就发生过。那个年代,关于假球的种种猜疑、举报、处理也形形色色。而那个年代的假球,与后来的利益无关。这些案例,无一不是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五运会京粤之战   多年后,双方承认曾经“默契”   有人说,1983年,第5届全运会决赛,北京对广东一战是最早引起公愤的“问题球”。当时国家体委确定的足球比赛规模为12支球队。二司足球处制定的规程是第一阶段分组循环,第二阶段淘汰赛。这个赛制本身没有问题,也是国际足坛至今通行的大赛赛制。但是,当时还没有优选法,即成绩最好的两支小组第三名球队也能出线。五运会小组赛分为4组,每组3支球队,为的是各取前两名,8支球队正好是2的几何级数,便于第二阶段淘汰赛的编排。但是,从赛程来说,每组3场比赛,每轮势必有一支球队轮空,前两轮已经打完全部场次的球队最后一轮只能当看客,坐视另外两支球队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命运,除非两战皆胜,否则难说会不会被别人操纵。   D组的北京和广东队按说都有战胜河北队而出线的实力,谁知首轮比赛北京队连失3球,0比3败给河北队。第二轮广东队1比0小胜河北队。这时,没有经验的河北队天真地以为一胜一负,积分不少,净胜球数领先,出线形势大好,可以坐山观虎斗了。北京队最后一轮与广东队的比赛输球或打平,都要被淘汰。但是,规程规定两队或两队以上积分相等的情况下,先比较90分钟内进球总数。河北队进球总数已经定格为3个,最后一场北京队只要有4个进球,广东队有3个进球,两队的进球总数都能达到4个,从而将河北队挤出。   这场敏感的比赛开始后,双方果然不谋而合地放弃中场,集重兵于两座球门前,拼命争取进球,禁区内人仰马翻,非常热闹,连中卫都冲进去抢射。踢到六七十分钟,终于完成了总共7个进球,场上球员心照不宣地开始消磨时间,最后那二三十分钟,连中线都懒得过。   据说河北队当时就有队员落泪,有队员愤怒。身兼足球竞委会要职的副司长陈家亮过后问我:“这场比赛你是怎么报道的”,我说“简单报了一下结果”,他听后无语。那时候,我只感到比分和过程不大正常,显然没有老陈想得多想得深。   多年以后,据说当事双方球队中都有球员承认北京队与广东队是一场有“准备”的比赛,远不是“默契”两字所能代表的。不过,在那个年代,踢球与金钱无关,假球并非有市价的交易,踢假球往往是为最终求得个更好的名次。同时,赛制的漏洞也提供了可乘之机,只是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人动邪念罢了。   六运会辽鲁之战   看完比赛,袁伟民愤而辞职   “辽宁山东是一家,2比2平进前八”,这个著名的句子始于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那时赛制依然沿袭五运会的赛制。1987年8月15日,足球处负责竞赛的李传琪在国家体委一间会议室内主持分组抽签仪式。记得传琪当时宣布获预赛4个赛区第一名的队以及从同一赛区出线的队,决赛阶段将不分在同一小组,还特别询问各队主教练对分组原则有没有异议,在得到大家默认后才动手抽签。谁知,上两届全运会冠军山东队和上海队不走运,同上赛季足协杯赛冠军辽宁队一起抽在B组。上海队主教练王后军显然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刚才已经接受了抽签办法,再有意见也为时已晚。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不想在多说国足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